{{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春節這些日子從何而來 你不知不可

過年也是道教節慶 只有我們中華民族才有的

 

春節在我國百姓過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日子 而這些歲時節令中,可以說是行事注重的事最多、也是從除夕開始最長的日子,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道教奉祀禮儀開始從「祭灶」、「送神」那天開始,一直到元月十五元宵節為止,都是春節過年的範圍而這些儀式都是道教節慶 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早在夏代開始,幾千年來,春節一直是中滑民族心目中的大日子,雖然其中經歷了各朝代曆法的數次更改 因為天氣變化,至此卻依然沒有改變百姓心中的節慶習慣,春節過年仍舊是百姓心中最重視,最隆重盛大的節慶。

不論在中國或是台灣 只要華人的地方 就有過年春節的日子 農曆元旦是正月朔日,也就是正月初一,所以稱為「天臘日」,又因為是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所以又叫「四始」一般認為人們對此特別重視是和古代皇室遵從道教祭典的臘祭有相當的關聯。

從道教的祭天祭地開始 黃曆的編寫由中華民族古代的政府 訂立黃曆 而黃曆最後結合農民曆 所以古代在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也是最後一天月的稱呼。因為臘的本義,是一種祭祀的儀式名稱。在農業社會中所注重的農民曆,不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跟農業生產關聯,無論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是十分忙碌的,只有冬季才有較多的空閒時間。因此,往往在大豐收的年底舉行盛大的道教的謝神祭典中表示慶祝,也藉此舉請道教神明 驅逐不祥和疫癘,永保平安,並將各種祭祀合併在一起進行。雖然歷經幾千年不同的朝代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但是人們仍依例在歲末之時舉行祭典,這也就是「過年」祭祀活動的一個飲水思源紀念及敬天敬地的習慣!

在農曆臘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後,因為家家戶戶因年關已近,家家戶戶都十分忙碌。不論有錢沒錢,都要採辦一些過年時吃的東西或過年當天「鋪陳」時要用的物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算是「年糕」了!基本上,全國各地年俗大同小異,即海外華人社會亦然,在台灣有句俗語說:「甜粿過年,發粿發錢,包仔粿包金,菜頭粿吃點心」說的就是它們各代表的意義。另外,一些應時的物品如:春聯、糖果、乾果等,至於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

過年時所需的年貨準備妥當之後,每戶人家便開始佈置廳堂,張貼春聯。佈置廳堂時,首先將自家祖先牌位「公媽」上的東西予以換新、擦拭乾淨,並且供上長年飯及發粿,表示年年有餘、發財如意;用柑橘疊「柑塔」,供上各色甜料,擺紮紅紙的麵線三束,表示甜蜜長壽。而貼春聯能使年的氣氛更能顯現出來。「春聯」據說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出來的,貼在大門上具有驅逐鬼怪、避邪消災的作用。春聯的內容通常可以看出人們的希望;大門貼上門神,米缸貼「滿」,窗戶貼「春」,畜舍貼「六畜興旺」等,顯現出喜氣洋洋的氣氛。而過年出門亦要看時間和方向,人人見面要互道恭喜,絕對不可以說髒話或口出惡言。

而除夕夜晚間的圍爐象徵團圓,全家不分老幼尊卑圍爐共享天倫之樂,在外工作的人不論多忙,都必須在這時候想辦法回家團圓;圍爐時必須弄得火光熊熊,表示一家興旺的意思。圍爐吃年夜飯時,最好慢慢的吃,時間越長越好,取其長久的意思。所準備的菜餚也都各有各的含義。

另外,在過年期間還有三個重大節日:正月初五的財神日,家家戶戶都接財神;初九的拜天公(玉皇上帝的萬壽日)和上元節(即元宵節),從道教的觀點,上元節是延襲道教的陳規而來的。唐代以後有所謂的「三元 日」,即上元日(天官賜福日─農曆元月十五日)、中元日(地官赦罪日─農曆七月十五日)、下元日(水官解厄日─農曆十月十五日)。而「三官」指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傳說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下凡考覈世人功過的日子,因此人人禱神懺悔;這三神主宰生老病死、命運氣數,人們為了祈求賜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張花燈,也拜三官。上元節乃由原本單純民俗意義上的求吉賜福、禳災消厄、求平安,進一步強化,成為民間最具宗教意義的節慶之一。而五臘及三元是道教最重要的節日。五臘之首的「天臘日」(正月初一)亦是國定節日的「道教節」因此我們的生活跟道教是最近的。